這本書的背景是二戰後的臺灣,有兩群臺灣年輕人,為了臺灣更好的未來,成為抗爭者,抗爭者被捕後非囚即死,留下的遺書在四十至六十年後才能送回家屬手中,抗爭者的父母、兄妺、伴侶不少都已離世,遺書只能交到子孫手中。書中以圖片方式完整呈現遺書的情況,從抗爭者的筆跡、用詞,總是讓人想到他們寫遺書時的心情,「絕筆」二字是遺書的句點,最後一筆落下,意味著年輕的他為了他看不見的將來付上生命代價。「夫妻中途而別,對不起您,請您原諒吧!」「假如可能,希望您再婚!」可惜這些遺書字句能收錄在本書中而無法送到他的妻子手中,年輕夫婦突然分離,到老臨終前也無法知道丈夫的遺言,是怨恨、是思念、是悲涼、是再會亦無期⋯⋯兩代抗爭者第一波,起於1946年,覆亡於1955年,為中共在臺建立的地下組織,史家簡稱為「省工委」,全稱是「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」,這群人的抗爭就是革命,希望改朝換代;第二波,則是1960年代掀起,與上一代很不同,由「全面否定制度」轉為「體制內的改革」,例如爭取國民黨聲稱卻没有落實的言論自由、參政自由、組黨自由⋯⋯等。臺灣於1949年5月20日實施戒嚴,直至38年後的1987年7月15日才解除戒嚴令。此期間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被限制,包括言論、出版、集會等等,政府用相關法令逮捕、審判、關押、處決政治上持異見人士,1949年至1991年是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。1991年:國民大會全面改選1992年:立法院全面改選1996年:首次總統直選擷自書中 P.39『其中一位領取遺書的女士,回到父親的墓碑旁問著這一代年輕人:「你覺得他們那麼多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?明明知道是生命攸關的事情,你就好好做自己的工作,你有老母、有太太,還有才一歲的小孩。」没有帶給我們慷慨激昂的答案,她說:「他只是在那個時代做了他想做,應該做的事情。」』台灣從1949年後經歷了38年戒嚴時期,得來不易的自由與權利,今天台灣人民無論主張是獨是統,仍然可以自由發聲,用選票投下自己心中意向,珍惜臺灣、珍惜自由。願臺灣平安,2020年1月11日台灣人民投票吧!